(资料图)

“学生,陪玩游戏,周末接单”“线下陪玩,超短裙、黑丝,你想让我怎么穿都行”“不露脸陪玩每10分钟148元,露脸陪玩每10分钟228元”……这是记者近日调查游戏陪玩这一新生事物时,看到或收到的陪玩信息。(据6月10日《法治日报》)

伴随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游戏陪玩服务应运而生,与直播行业一样直接参与游戏过程,成为电竞产业不可忽视的一环。对玩家来说,陪玩交易简单、客单价不高,所以很多人愿意一试。对于从业者来说,陪玩门槛较低、时间灵活,还可以“免费打游戏”,这是一种不小的诱惑。正因为如此,陪玩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迅速被年轻群体接受并流传开来。

现实中,陪玩大多分为两种:“技术型陪玩”和“社交型陪玩”。前者以陪打游戏、帮忙上分为主,后者则提供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增值服务”为主——这也正是陪玩产生异化的开始。为了招揽业务,有些陪玩服务大打“擦边球”,有些则从线上拓展到线下。更有甚者,以陪玩之名从事不法交易,在“玩火”的边缘疯狂试探。

与各种陪伴经济一样,陪玩主打的是“陪”,迎合的是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2021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53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7%的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其中37.2%的受访青年体验过游戏陪玩,34.8%的受访青年消费过陪跑陪健身,30.6%的受访青年体验过陪聊服务。在享受“陪伴经济”的同时,某些乱象也令受访青年感到担忧——56.3%的受访青年觉得,在陪伴式服务中容易遇到人设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为此,58.4%的受访青年建议明确服务内容和规范,58.2%的受访青年建议加强对违规服务行为的惩处。

从职业分工的角度看,陪伴经济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和痛点,并为之提供个性化服务,不失为劳动服务业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的体现。不过,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野蛮生长”的陪伴经济仍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容易“涉黄”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和监管机制,买卖双方都容易受到伤害。一方面,购买服务的一方容易因遇人不淑而投诉无门;另一方面,提供服务的一方也可能受到人身安全方面的威胁。

陪伴经济方兴未艾,其中多数职业并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由此使得消费者更像是在“开盲盒”、碰运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陪伴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某些网络平台作为中介机构,并没有切实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陪玩为例,某些网络平台不仅任由未成年人出入其间,而且对不良信息视而不见。更有甚者,铤而走险“以黄养商”,给未成年人造成极大伤害,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

包括陪玩在内,陪伴经济有不小的发展潜力。要保护这片“蓝海”,就不能使其沦为法外之地。在强化联合监管、提高违法成本的同时,是时候给陪伴经济中的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个明确的身份了——让陪伴经济“师出有名”,有助于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这是保障供求双方权益的基础,也是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