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27日正式发布至今,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交出了满月的成绩单。

“‘沪惠保’上线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有575万人投保,占到可参保人数的30%。预计到投保结束时的6月30日,投保人数可能会达到700万。”在近日举行的平安养老ESG战略发布会上,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副秘书长伍国良表示。

“目前的参保人数达到了之前的预期。”一名负责“沪惠保”项目的保险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但她同时称,尽管投保率达到预期,但受续保率、医疗通胀等因素影响,保险公司未来的整体经营情况仍不好预测。

而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的业务逻辑并非是靠惠民保类业务赚钱,而是在支持政府指导类项目的同时对客户进行保险普及教育,之后用服务和其他商业产品增加客户粘性,并进行二次客户开发。

“沪惠保”满月成绩达预期

4月27日,惠及上海1900万基本医保参保人的“沪惠保”一经上线就呈现了“刷屏”之势,投保量也一路高歌猛进。上线12个小时参保人数突破100万,24小时突破150万,31小时突破了200万人……

伍国良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沪惠保”上线满月之际,其投保人数达到575万人,以每份115元来计算,总保费已达6.61亿元。按上海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900万人来计算,投保率达到30.26%。同时,根据伍国良预计,到投保结束时的6月30日,投保人数有望达到700万人。按此计算,其最终的投保率或将达到36.8%左右。

在上述保险公司高管看来,这一成绩显然达到了当时的预期。而背后的原因,她认为一是由于“沪惠保”产品本身的吸引力,二是由于政府的背书和推动。

“沪惠保”定位于普惠大病保险,介于医保和一般普通商业医疗保险之间,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无需体检,高龄老人、高危职业、既往症人群均可投保。且可用115元的保费撬动230万元的补充医疗保险,覆盖2万元起赔线以上的特定住院自费医疗费用保险金、21种特定高额药品费用保险金和质子重离子医疗保险金三大保障。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由于政策的参与。“得益于政府背书和推动的力量,此次‘沪惠保’的公域流量占比高,可高达7成左右。”上述高管表示。

据了解,和部分城市的“惠民保”业务不同,此次“沪惠保”采用共保体模式,由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首席承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平安养老险、人保健康、泰康养老、平安健康险、太平养老、建信人寿等共同参保,镁信健康为药品服务提供支持。

国泰君安方面表示,惠民保的早期形态主要由一家保险公司独家承保。考虑到产品隐含的承保亏损风险,2020年以来政府部门在惠民保产品的承保招标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由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共保体模式,一般分为主承保(首席承保)和次承保公司,其中主承保公司份额较高,承担出单和主力推动销售的责任;次承保公司负责销售推广和分摊风险的责任。

由于采用了“共保体”模式,此次“沪惠保”的销售渠道划分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两个部分。所谓公域流量,指的是一些公共投保入口,包括“沪惠保”微信公众号、支付宝、随申办等共同投保入口。而私域部分则是“共保体”内保险公司的各自渠道,包括营销员、团体直销、保险中介等形式进行销售。两个部分销售的保费之和则为共保体的总保费。而此次公域流量占据绝大部分,正是政府推动的结果。

国泰君安分析称,政府参与度是决定各地惠民保发展规模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是否发布相关政策,以及是否对居民投保实行半强制性要求等。从现有的惠民保形态来看,政府参与度主要分为三大模式,分别为政府主导、政府指导和政府不主动参与,对参保率影响较大,政府主导参保率可高达90%,而政府不主动参与最低参保率甚至低于1%。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介于中间的政府指导模式是主流模式。

未来整体经营情况仍不可预测

在此次“惠民保”的火爆背后,各大保险公司的内勤、外勤的推广颇显卖力,有天天刷屏的,还有送小礼物的,甚至非业务条线的保险公司职工也有一人数十份的“指标”需要完成。

尽管115元的保费佣金极低,但代理人仍卖力宣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要争夺私域流量,而私域流量的排名则决定了占了“大头”的公域流量在“共保体”各个保险公司之间的分配多寡。

费力争夺份额背后,是“沪惠保”能赚大钱?

事实并非如此,此前惠民保类业务由于逆选择强,保费低廉,因此其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业内对这类业务最为担忧的一点。

在“沪惠保”上线时,伍国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预测:“从成本测算方面来看,预估投保率约30%~40%,险企基本可以略微盈利。”

而按照目前的参保情况来看,“沪惠保”的参保率最终大概率会定格在上述区间内,那么保险公司的承保盈利性如何?

上述高管针对这一问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整体的业务运营数据应该问题不大,但未来几年的整体情况仍然不好预测。一方面年轻健康人群是否会持续续保是一大问题,另外高龄住院人群的医疗消费增长有半年的滞后,且有医疗通胀问题,这些也会对保险公司的承保盈利构成挑战。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商业保险公司而言,积极参与惠民保类业务,一方面有助于今后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对其政策性项目有利;另一方面惠民保作为入门级保险产品有利于提升客户的保险保障意识,为后续加保商业健康险打下基础。

“我就是想用‘沪惠保’来敲开客户的‘门’,后续用服务吸引客户,现在已经有在我这里买‘沪惠保’的客户向我咨询其他重疾险、年金险等险种了。”一名保险公司营销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国泰君安认为,目前部分惠民保类业务已有针对不同客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包括满足带病客群的潜在用药和病程管理需求,以及满足健康客群的基础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因此惠民保的爆发式发展对于率先自建健康管理平台,且有效融合保险+服务的公司更为利好。

根据国泰君安数据,截至2021年5月,全国共上线127款惠民保产品,包括105个城市级项目、17个省级项目和5个全国性项目。根据思派健康统计数据,惠民保累计参保人数达5600万人,累计保费收入48亿元,人均保费86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