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CPI数据显示,5月出行消费修复有所放缓。开源证券分析师的解读是:前期疫后场景恢复带来的消费高景气修复结束后,居民收入与信心弱修复,未能驱动新一轮消费反弹。
对消费“后劲不足”的忧虑,扑面而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事实上,今年一直领衔复苏、在各个行业中“一枝独秀”的旅游消费,在5月也稍显疲态了。从5月CPI环比数据来看,飞机票和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均下降7.2%,旅游则下降5.2个百分点至-0.6%。
其实,这里有五一后假日效应消散、旅游物价大幅回落的影响。如果对比同时期历史数据(2016年-2019年同期均值),今年5月旅游CPI环比数据仍可以跑赢,体现了出行消费本身的韧性。
从五一旅游数据可以看出,消费力的复苏滞后于旅游出行人次的复苏,而哪些消费力受损最严重、恢复最慢,其实是更关键的问题。在5月后两周(5月14日-5月27日),国内酒店入住率同比增幅的平均值排序,为奢华酒店>经济型酒店>中高端酒店>头部酒店集团。这或许代表5月假日效应消散后,从日常角度来看,中产旅行消费需求的恢复是最慢的。
总体来说,旅游还能红火多久?旅游消费力能否持续坚挺?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从消费分化的角度看,奢华旅游消费和经济型旅游消费,或许在下个阶段依然有空间。那么,有哪些旅游公司会因此受益?举例来说,占据国内市场八成份额的经济型酒店,以春秋、吉祥为代表的民营航空公司,以及自然景区(营收主要是门票、索道及观光车业务,客单价不高且刚需属性较强),都可能在接下来的暑期旺季获得亮眼业绩。
另一方面,由于一部分高端旅游消费力转移到出境游市场,所以高端出境游或许也有亮眼表现。当然,这个市场现在还面临一些硬性约束,比如国际航班恢复有限。截至6月6日,我国民航国际客运航班数为793架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37.27%;港澳地区航线客运航班数达235架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45.72%。
此外,签证申请技术服务公司VFSGlobal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5月20日,中国公民的出境签证申请量仅达到2019年同期35%的水平,而受到海外地接服务与资源尚需恢复等影响,出境游接下来还有一些不可控因素。这些都让业界不能盲目乐观,必须冷静观察、以应对不时出现的风险。
当然,如今的旅游市场依然有新的亮点。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寺庙旅游。有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其中,90后、00后占比近50%。面对不断变化的旅游趋势和需求,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并及时抓住机遇。
文/彭涵
编辑 李铮 校对 赵琳
封图 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