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气越来越热,东南亚多国已出现极端高温。5月13日,新加坡最高气温升至37.0℃;5月7日,泰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曼谷最高气温41℃;菲律宾伊萨贝拉省最高气温39℃,部分地区体感温度逼近50℃;老挝、越南分别记录到43.5℃、超44℃的高温,均打破历史纪录。
(资料图片)
2015至2022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国家气候中心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今年夏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厄尔尼诺的发展很可能导致全球气温出现新高峰,并增加打破气温纪录的可能性。
为迎接可能即将到来的全球热浪,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专访了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探寻高温天气的连锁影响,科学有效地适应也许会愈发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
“热死人”并非戏言,建议健康部门制定评估标准
近年来,高温热浪的极端天气时有发生,从大范围、长周期来看,全球变暖大趋势如此,高温导致的疾病、死亡会有增长趋势。热射病就是极端天气下,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重度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许小峰早年在博客中就曾写道,“热死人”并非戏言。但是,许小峰在专访中强调一个问题,全球热浪是不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
许小峰表示,全球热浪与洪涝、风暴造成的直接人员伤亡有所不同,直接因为热射病造成死亡的人数仅是受影响的一小部分,多数则属于间接后果,“真正造成大范围死亡的,往往跟民众身体基础健康情况有关,比如本身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人,高温诱发疾病间接致死的占比更大。”许小峰补充,全球热浪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之前统计得并不明确,各国的统计方法也不一样,还缺少从科学角度对直接或间接影响给出令人信服的定量化评估,建议健康部门能制定评估标准,明确热浪导致的损害程度及统计方法。
2摄氏度的临界点临近!必须高度警惕
气候大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把地球变暖上限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很多气候专家认为,2摄氏度是一个临界点——越过这个阈值后,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将会引发永久冻土融化、被困在海底的甲烷释放、弱化土地和海洋碳汇、海洋细菌增加二氧化碳的生产、亚马逊雨林的枯萎、夏季北极海冰的损失、南极海冰和北极冰盖融化......气候的变化就无法逆转,人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绝境。
“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增长量一旦突破2摄氏度的临界点,将发生不可逆的危害,比如青藏高原冰雪融化,沿海地区就会丧失生存条件。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温度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既然科学家已经给出了预警,我们必须给予高度警惕。”许小峰说。
“现在地球的平均温度的增长较工业化前实际上已经超过1.1摄氏度了。”许小峰介绍,全球变暖是波动向上的,现在的变暖1.1摄氏度,带来的高温热浪、暴雨洪涝、强对流等极端天气已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且在未来还会持续。当大气中能量增加时,波动性也随之增加,极端的降雨、高温、大风天气出现频次就会增多,前年的河南暴雨,去年南方的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都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相关,而且这种状况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其演变和影响还有很大不确定性。
应对全球热浪,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今天早上我出门的时候,看到小区楼下那个玻璃,因为前几日35摄氏度的高温,有炸裂的纹路。”许小峰描述了受访当天早上的经历,一个细节引发了许小峰的深思,“我突然想到因为我是从事气象行业的,对全球热浪比较了解;一些医疗机构、用电部门会对高温有预警和准备,但是其他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我觉得还没有。”
许小峰表示,术业有专攻。应对全球热浪,我们气象部门要提高预测的精准度、预警的及时性,也要做好科学研究归因分析,比如高温热浪形成的原因;全球热浪通常还会导致用电紧张,那就需要用电部门提前准备;医疗机构相关诊室和药品也要有所预备。许小峰强调,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应把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传导到全社会,其他行业也要迅速联动,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
的确,当前其他相关部门对高温的认知以及采取针对性措施的能力还需要加强,许小峰提醒应对部门应高度重视、提前部署:“比如因为用电紧张造成的地方能源供应问题、高温环境农作物供水问题、群众高温室外作业问题等,就需要预警部门和应对部门高度协作,水利部门、交通部门、能源部门、劳动保护部门,甚至是小区物业都要参与进来及时联动。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各个行业部门也要进行研究分析,制定自己的应急标准。”
最后,许小峰强调,过去的灾害不能白白发生,要不断从过去的灾害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应急预案后一定要进行演练,进行实际操作,“还是举全球热浪的例子,每年都要进行总结,统计去年的高温情况和造成的影响,针对性地对应改进今年的应对措施。出现了的气候灾害,不能总是反复再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