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动驾驶在共享出行网络和无人驾驶领域的深刻洞察和技术优势,将帮助我们拥抱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速智能出行生态布局。”近日,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在埃安与滴滴共同发布无人驾驶汽车“AIDI计划”与成立合资公司的活动现场,对合作伙伴寄予了很高的肯定。
这是埃安在3月底与华为联合开放项目宣告合作降级后,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进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实自2021年起,埃安就与滴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而此次签约是双方首次对外公布合作深化的进展。根据“AIDI计划”,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发挥各自产业和技术优势,探讨智能汽车领域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共同打造量产车。
为何埃安与华为合作降级后,迅速与滴滴深化合作?双方合作背后是否有更多深层次的考量?
华为的“备胎”还是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一个选项”?
作为广汽集团下属新能源汽车企业,埃安目前在新能源车市场月均销量近4万辆,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同时,该公司已完成A轮融资,并准备择机上市。
埃安一度与华为达成合作,准备共同开发AH8项目,聚焦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但在3月底,双方合作项目变更,华为仅以供应商身份参加开发与合作。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曾在财报沟通会上表示,广汽与华为双方高层一直保持良好的沟通,华为也在智能网联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但合作要出产品,要满足用户需要,要结合品牌特性,要选择最佳的合作方式。
冯兴亚直言,双方合作变更受到了灵活性、先进性与综合成本等因素影响。简而言之,过去与现在时机不同、彼此架构有差异、成本收益要考虑。华为接下来将如何与埃安合作,双方并未给出非常清晰的脉络。
在与华为合作降级后不久,广汽埃安就宣布与滴滴出行达成了建立合资公司、打造L4级别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合作协议。
根据广汽埃安方面发布的消息,首款量产车将基于自身AEP3.0高端纯电专属平台、星灵高端电子电气架构及行业领先的多融合感知自动驾驶量产技术打造,同时搭载滴滴自动驾驶L4城市泛化引擎和特有的面向出行服务的自动驾驶技术方案。
该量产车将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推动L4商业化加速落地。双方共同打造的合资公司还将与广汽集团及滴滴出行旗下各投资企业开展成果应用合作,共同加速行业进步。
对于埃安与滴滴的合作,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认为,这是双方在未来出行方面的一个尝试。滴滴作为出行、网约车公司,埃安作为主机厂,双方可能类似于比亚迪为滴滴生产的D1网约车那样的产品。当然,双方成立合资公司,还要聚焦L4级别自动驾驶,产品深度和合作深度都会略高于比亚迪的D1。
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表示:在设计和打造新车型新品牌时,可以让这些未来的新生儿满足我们对未来智能化车型的全部想象。然而,在智能网联车型市场渗透率刚到四分之一之际,在大部分的路权和路况以及设施和交通法规都不能配套的情况下,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一系列领先前沿黑科技,也许并不能为出行带来便捷,甚至反而带来的是安全隐患。
他认为,智能网联的车型在占有50%甚至75%的渗透率之后,才应该更聚焦较前卫的技术应用。
埃安与滴滴合作背后,广汽集团展开更大“蓝图”
广汽牵手滴滴与华为合作看起来并非同一领域,相比于华为聚焦整车走向C(个人消费者)端的自动驾驶,滴滴更聚焦B(公共交通)端。
埃安的母公司广汽集团其实也并非只把目光局限在滴滴与华为。目前广汽集团拥有如祺出行这一出行品牌,且该品牌已在部分城市部分路段实现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试运营。
如祺出行与埃安相互独立,各有分工。2023年上海车展,广汽集团还正式发布了广汽“NEXT”计划,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随着电动化时代的到来,汽车行业竞争正从单一的“产品”竞争,转变为 “产品+生态”竞争。因此,广汽“NEXT”计划还将着力打造能源科技及能源生态、智能科技及出行生态、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生态三大支撑。
在“NEXT”计划中,智能科技及出行生态被提上了重要位置。广汽集团将致力于打造从自主研发、生产到商业化运营全链条的L4出行生态,并致力于成为优秀的智能移动汽车生产企业。
由此观之,埃安与滴滴直奔L4级别自动驾驶也是未来科技、商业化方面的一次尝试。
冯兴亚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曾提到:“现在的汽车产品是一个十足的科技产品。以前马斯克讲特斯拉是科技公司,我们觉得他在给自己贴标签,现在越来越觉得确实如此,电动汽车企业确实是科技公司。智能网联的水平要远远高于电脑等电子电器产品的水平。新能源和电动化的发展,需要很多黑科技、高科技水平的支撑。没有研发的投入,这点就无从谈起。”
“事实证明,埃安这条路走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在科技研发投入上,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科技水平、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上,加大力度,保持埃安的先行优势,并将其变为战略竞争的优势。”冯兴亚说。
保持领先的优势,打造科技先锋产品,不仅要耐得住寂寞、闭门造车,更要积极地拥抱时代,与优秀的伙伴携手同行。就像冯兴亚说的,虽然广汽与华为不再联合开发新产品,但双方仍然是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