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近日,在杭州滨江区西兴后河聚集着不少工人在安装吸污装置、种植水生植物。这是在干什么?

滨江区治水办工作人员解释道,这是滨江区开展的又一项生物净水措施——河蚌治水。河蚌治水有个专业名称叫“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技术”,利用微生物、微藻、河蚌、鱼类等构建的生物链逐步净化水体,保障水质达标。

4月中旬起,工人们开始在西兴后河安装吸污系统储存袋、自动升降净化设备以及琵琶造型吸污系统装置,预计本月月底,西兴后河将会有5万只河蚌进场,届时,这些河蚌将会承担起净水的职责。

为什么要用河蚌治水?滨江区城市河道监管中心负责人陈建芳介绍,“作为调节河道水质的‘得力帮手’,河蚌有着天然优势,本次共投放5万只河蚌,基本以二龄三龄蚌为主,每只平均过滤50升水,5万只能过滤2500吨水。”

从前,西兴后河完全依赖北塘河配水,水体透明度较低,此次河蚌治水可以24小时不间断滤食水中的藻类、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等,通过滤食摄取悬浮颗粒,有效降低水体氨氮、磷的含量,改善水质环境。

此外,河蚌的一个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净水还能治底泥。用较为专业的说法就是“原位生物清淤技术”,无需机械清淤,采用自动化污水细微颗粒收集装置,将河底污泥收集至漂浮在水面的处理池中,利用微生物将其分解消化成无机盐,然后用无机盐扩培有益藻,智能靶向输送给河蚌,达到生物清淤的目的。

在西兴后河的河道中,悬挂着5万只淡水珍珠蚌,就如同安装了5万只小型生物过滤器。这项技术是模仿自然界水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在水里建立一个稳定的纯生态食物链系统。

治水是一项长期实践,“投放河蚌、改善水质”是我区治理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下一步,我区将会不断尝试生态治水,将更多更好的治水方法应用到河湖治理中来,为水环境改善、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提供助力。

推荐内容